咨询热线 (852) 8202 8321 

仲量联行:产业互动持续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发表时间:2021/06/23 责任编辑:驻港办

提示

复制以下链接分享到WhatsApp

http://rohk.centaline.com.cn

复制成功!

继去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前行之路》之后,仲量联行最新发布《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白皮书。该报告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协同互补的空间巨大,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有赖于大湾区将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的优势,大湾区在产业互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白皮书以产业为切入点,采用圈层及轴带发展等规划理论,从城市空间形态入手,通过产业组团、产业带及产业节点等维度对大湾区未来产业布局进行全面剖析。仲量联行华南区董事总经理吴仲豪则希望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持续、深入、多维度的分析,深度挖掘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行业变化、城市发展等领域并提出仲量联行的独特见解,为政府、机构提供研究基础,对企业及投资者进入或深度布局大湾区提供有益参考。

 

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形态布局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正构建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形态布局。其中,极点带动即香港、广州、深圳强强联合,发挥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轴带支撑则是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上各城市间的联动性,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仲量联行认为,当前,大湾区内外环协同发展,正重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圈层与空间布局。具体而言,上述轴带式发展有效串连极点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并促成「外环」的形成,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环」)和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西环」);以及围绕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新区和中山翠亨新区这五个关键的现代制造业节点,沿地理走向连接成一条半环形的「内环」发展轴带。

 

其中,「外环」中的东环将广州和深圳两大创新中心,以及「世界工厂」东莞连接了起来,将促进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形成。而位于珠江西岸的西环加速崛起,特色产业集群特征愈发明显。依托佛山的制造能力,大湾区将进一步落实「东西环」要素对接,推动创新成果在西环转化生产。

 

而「内环「这条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轴带,将成为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湾区经济增长新引擎。当前,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为代表的,不同等级的「增长极」正在加速建设。作为各地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它们肩负着形成中心-外围的网络化结构的任务,同时也为金融、物流、先进制造等领域提供新的合作关系及有机优化的空间。

 

产业互动强化湾区科技与产业共振

 

仲量联行研究报告显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呈现「多中心」式的发展格局,并承接优势产业扩张。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享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及功能地位,协同互补的空间巨大。根据仲量联行研究,未来大湾区的产业互动将呈现六大模式:产业链协作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市场导向驱动、技术革新驱动、产业融合驱动、产业支撑驱动。

 

「未来大湾区不应局限在城市间简单的技术溢出,而应着眼于更高层次的产业互动,打造有效衔接、有序协调的产业网络组织架构,以支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增长模式」。仲量联行华南区研究部总监曾丽强调。

 

有赖于大湾区将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的优势,大湾区在产业互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仲量联行通过对大湾区产业互动的研究,发现大湾区产业互动将形成一条由核心城市牵引、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串联的产业互动「彩虹带」。在大湾区双环式发展的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与匹配效率的大幅提高,也将赋予非核心城市的多个节点以新的发展动能,并更好融入大湾区产业互动「彩虹带」当中。

 

随着大湾区产业互动的不断深入与互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核心城市还是非核心城市的产业互动节点都将迎来能级提升。这将大大强化大湾区在结合科技与产业方面的既有优势,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端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香港商报网 (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