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852) 8202 8321 

人口增长陡降 穗拟放宽郊区入户 专家:人才流动成常态 势降门槛互认年限

发表时间:2022/07/12 责任编辑:驻港办

提示

复制以下链接分享到WhatsApp

http://rohk.centaline.com.cn

复制成功!

近年内地各大城市纷纷出招「争才」吸引高学历人士落户,大湾区亦不例外,广州更规划到2025年常住人口要达到2100万人,每年要增加50万人,但去年广州人口流入大幅放缓,加上其他湾区城市同样「求才若渴」,因此广州有意推弹性入户措施留人,例如正制订放宽郊区入户政策草案。有专家认为,人才自由流动将成常态,除落户门槛降低外,各市的人才计分、年限累计等的「互认」也势在必行。


「户口」是内地人口管理制度,普通人一生中迁移户口的次数不多,除了事涉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外,更关系到地方财政收支。虽然不少大城市对非本地人士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但流动人口能「流入」也能「流出」,故地方政府千方百计争取人才成为「常住人口」,加入本地户籍,带同子女、父母,成为建设和消费的稳定力量。


目标年增50万 去年7万逊佛山


广州市早前发布《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到2025年广州常住人口达2100万。按2021年末统计,广州常住人口1881万,意味平均每年要增加超过50万人,但去年增长仅7万,吸引力甚至不如佛山(见另稿),差距如此大,令2025年人口达标成为广州市政府的一大考验。


吸引人才方面,《规划》提到,要吸引青年人才到广州发展,所以强调就业政策,除扶持创业、鼓励职业技术培训外,还提到完善报酬制度,甚至鼓励所谓「副业创新」的兼职,包括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办企业等,同时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加居民从股市、租赁房屋、理财、技术转让等获取收入。 《规划》亦十分关注「一老一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化、体育、伤残及退伍军人保障方面均有相应措施,构建「生育友好」和「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研弹性方案吸年轻工匠到郊区


同时,《规划》 称要研究在不同区域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利用弹性方式引导「年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到郊区工作生活,从而入户广州。 《规划》称,到2025年广州「老四区」(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常住人口约675万,外围7区(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增城、从化)约1425万人。其实广州于2020年底已有意推行差别化入户,草案建议在外围7区只需专科学历、28岁以下、本市缴交社保满1年便可落户,被称为「史上最松」落户政策,但该草案至今未获通过。


苏州长沙成都重庆推年限互认


「差别化入户」并非广州首创,各地定义亦不相同。佛山是优先解决「来佛时间长、就业能力强、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外来人口落户,并提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实行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准入年限是户籍门槛之一,例如想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要先住满7年;「年限互认」则指流动人口在A地居住的年期,获B地承认后继续累计,例如江苏省规定落户南京至少要在当地缴交社保满两年,但苏州出招「抢人」,在南京交了一年后,到苏州再交一年就可落户。内地城市间如长沙、株洲、湘潭、成都和重庆都有不同方面的年限互认政策。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邓智平表示,城市群内开放户籍准入互认是未来政策的重要方向,例如可推行珠三角统一的居住证,「人应该是自由流动的,政策可以允许他们在不同地方流动的经历可以累积起来」。他又说,珠三角城市应在人口政策上彼此协作,形成更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同时可避免互抢人才的恶性竞争。


文章来源:明报 (202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