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852) 8202 8321 

卢宠茂:促进粤港澳「医疗四通」

发表时间:2022/08/03 责任编辑:驻港办

提示

复制以下链接分享到WhatsApp

http://rohk.centaline.com.cn

复制成功!

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上任前曾在港大深圳医院担任院长逾5年。作为一间港式管理、深圳运营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港大深圳医院对促进大湾区医疗融合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疫情期间,为逾4万人次居粤港人提供医疗服务。带着这份湾区融合的「职业基因」,卢宠茂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将促进粤港澳三地实现「医疗四通」,即人才流通、药械流通、资讯流通以及资金流通,包括研究以港大深圳医院的「特别支援计划」作为试点,为居粤港人提供更多医疗服务,例如急症或住院,参与的医疗机构由港大深圳医院,扩至其他三甲医院等。


卢宠茂在专访中数次强调特区政府施政需要做到「精准」及「用数据说话」。在大湾区医疗融合方面,他亦如数家珍般亮出过往成绩:港大深圳医院目前是内地唯一可以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的机构,该措施自2015年10月推出后,已实施逾6年,有超过5万人次长者使用;疫情爆发以来,由于不少长期居粤港人无法返港就医,2020年11月特区政府推出「特别支援计划」,委托港大深圳医院为有关医管局患者提供诊症服务,截至今年3月底,港大深圳医院已安排约4.27万个诊症预约,计划现时仍在持续中。


「加深」「加阔」促湾区医疗融合


对于如何在港大深圳医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湾区医疗融合,卢宠茂有两方面构想:「加深」和「加阔」。他认为,在「加深」方面,可以继续以港大深圳医院作为试点,目前该院对居内地港人提供的服务只包括普通和专科门诊,急症和住院均不在列,一些常规检查比如内窥镜,亦都不包,这些都是可以做得更深的地方。至于「加阔」,则有几种不同方法,是否港大医院可以在其他城市建一个分院,或者将其他三甲医院也纳入计划,都可以讨论。


卢宠茂强调,医疗融合的目的不仅在于令市民获得方便,在湾区各地都能获得同质的医疗服务;湾区医疗本身亦可以成为一条很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甚至涵盖安老、复康等其他业务。他举例香港赛马会深圳复康会颐康院,该院2006年起运营,融合护理安老、复康养生等服务,有特区政府买位宿位和自费宿位两种收费标准,内地和香港长者都可申请入住,或是未来湾区医疗的一个营办方向。


尚有多个具体环节有待打通


融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有多个具体环节有待打通。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三个关(指内地、香港、澳门各有关口及不同法规),『一国两制』是香港的优势,但这三个关口也对流通构成阻力。」卢宠茂说。他希望尽快实现湾区内「医疗四通」,即人才流通、药械流通、资讯流通以及资金流通,其中人才和药械流通已陆续有「免试引进外地医生」、「港澳药械通」等政策出台,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资讯主要指病历信息,疫情期间港大深圳医院已试行与医管局共享病历,未来或可随试点医院增多,增加共享范围;而资金流通则牵涉到医药费结算、保险福利等层面,希望促进更多医保福利「过河」,让市民在各地求医均无后顾之忧。


对于一些市民对湾区医疗融合有误解,如早前有网友上传图片指部分香港公立医院使用内地退烧药,担心药物质量。卢宠茂解释,医管局使用的该款含扑热息痛(Paracetamol)药物是面世多年的标准药,称之为内地药物并不准确,而是内地制造药物,该药本身在香港有注册,部分公院已使用多年。 「我想大家不要一听到内地制造就一味抹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物品都是内地制造,大家都照常使用,内地制造药物也是一样。」他呼吁市民用健康开放的心态面对湾区医疗融合,共建「健康香港」。


目标增过关配额 短期难免检通关


对于香港新冠疫情反弹,卢宠茂在专访中直言,香港特区政府的目标是增加过关配额,广东省及深圳巿政府已缩减旅客北上的检疫日数和增加健康驿站名额,但港深两地疫情和检测方法有差异,直言短时间内也难以恢复免检疫过关。他说:「与内地标准愈相近,就愈能阻截更多确诊个案过关,亦能得到内地信任,从而有机会增加名额和减少检测天数。」


卢宠茂指出,广东省及深圳巿政府已将入境旅客检疫日数由「14+7」改为「7+3」,过关名额亦由1,300个增至2,000个,又加入8类人士的人文关怀名额,并以摇号方式分配名额防止炒卖,旅客摇号有十分之一机会中签。香港方面,则以预约检测方式分段让旅客到深圳湾口岸,目前每小时规限250至300人,减少挤拥令过关畅顺,有关改善措施已有一定成效。


港守好「南大门」 检测要更精准


不过,他强调要完全免检疫过关,短期内并非可达到的目标,问及中秋节时有否机会增加配额让更多有需要市民北上,他则指两地疫情不同,需时统一标准,不会给不合理期望予巿民,未来会继续循此方向与广东省及深圳巿政府进行更多沟通,而香港须守好「南大门」,过关前48小时核酸检测及过关时「检测待行」的检测要更精准,「与内地标准愈相近,就愈能阻截更多确诊个案过关,亦能得到内地信任,从而有机会增加名额和减少检测天数。」


他表示,今年2月及3月第五波高峰期时,旅客由香港进入深圳后检测呈阳性比率曾高达2.5%,香港特区政府在深圳湾口岸实施「检测待行」后,现时阳性比率已减至0.03%,减低为深圳带来病毒传播的风险。


至于「两地一检」问题,他表示仍在研究阶段,由于两地核酸检测不同,香港「检测待行」须短时间内有结果,故采用快速核酸测试,需时30至60分钟,目标是所有人1.5小时内完成检测过关。内地则是「检测放行」,旅客入境检测后到隔离酒店等候结果,内地用常规检测甚或更多方法追求更高灵敏度,由于彼此存在差异,要深入讨论能否「两地一检」,「届时检测要在香港这边做,但如何达至此目标,技术上仍要研究」,他希望继续优化,有既快又精准的检测方法。


另外,他强调亦要考虑深圳情况,包括隔离酒店数目等,且有本身疫情防控需要,如深圳上月中曾出现社区个案,巿政府要进行大规模居民核酸检测,「所以隔离设施方面亦有一个压力」,而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与深圳及广东省沟通,在过关配额上冀有提升空间,但须配合内地防控措施。


对于不少议员提出利用香港社区隔离设施为旅客在港检疫,卢宠茂指出这个「逆隔离」概念也是过滤已受感染旅客,能否做及如何做要看实行细节,亦要深圳巿政府等明白、理解和接受,这需时进行沟通。


海外入境客研缩酒店检测日数


海外入境香港旅客方面,特区政府正考虑缩短酒店检测日数,卢宠茂强调坚持不躺平,但须更精准抗疫,即要低成本但高效果,「这可减低与国际交流的成本,香港是国际化城巿,国家亦想香港作为一个窗口桥梁,不但自己国际化,更帮国家连通国际,要做到桥梁则要两边(内地及海外)也要通,不要将与外国及内地连通说到好似『对立』一样。」


他指出,目前约4%入境旅客染疫,他们抵港头3天已找到八成多确诊者,第5天达九成多。至于可缩减多少天酒店检疫日数,他强调特区政府会用数据说话,正式公布时自会解释有关理据。


未来旅客赴港或强制电子健康申报


随着入境旅客人数增加,他们抵达香港机场后长时间等待核酸检测、发出隔离令和等候旅游巴士到指定酒店,或要近3个小时。卢宠茂在专访中表示,上月试行新的电子健康申报系统及推出指定检疫酒店自费的士服务后,情况已有改善。他表示,当愈来愈多旅客使用电子健康申报系统后,将强制执行,届时若未预先透过系统登记,将不能上机赴港。另外,特区政府会更改临时样本采集中心地点,旅客无须再搭无人驾驶列车便可前往检测,加快流程。


卢宠茂表示,以往入境旅客在机场等候检测等程序,往往要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故他上月上任后首个工作天即到机场视察整个流程,发现有不少可改善地方,故上月28日推出新的电子健康申报系统,旅客登机来港前可提早完成申报,输入个人资料、证件及检疫酒店预订编号等,以取得绿色二维码,抵埗时可走绿色通道,并以绿码登记、进行核酸检测及发出隔离令等,精简流程加快处理速度。


机场正设立新采样地点


此外,机场的临时样本采集中心设在另一客运大楼,旅客要搭乘无人驾驶列车前往。卢宠茂透露机场正进行工程设立新的采样地点,让旅客不再需要交通接驳便可前往检测。


至于自费的士服务到指定检疫酒店,他则表示因免费的旅游巴要等客并开车到不同酒店,故候车和车程较长,以往旅客或要等候45分钟至一个小时才能到酒店,而自费的士甚至酒店本身提供的轿车服务,则方便不想候车的旅客。


他表示,电子健康申报目前仍处于自愿性质,有不少旅客仍未预先登记资料,系统需让旅客适应,而使用电子申报的比例亦已愈来愈多,若达到一定水平,例如有大部分旅客走绿色通道,无须抵埗后再排队逐个登记,加上更改检测地点等配合后,届时便将自愿申报改为强制执行。


「红黄码」研两阶段执行 予市民适应期


「安心出行」手机应用程式加设「红黄码」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卢宠茂昨日在专访中表示,从医务卫生角度,为堵截确诊者的社区活动,「红黄码」越快推出越好,预计实施后第一阶段「黄码」只涵盖酒店检疫人士,待市民适应后,会将家居密切接触者等人士也纳入「黄码」适用范围,并希望将循序渐进的抗疫理念应用于院舍。


对于一上任就推「红黄码」,卢宠茂解释是出于现实原因,目前香港有六成确诊者都进行居家隔离,早前第五波疫情最严峻时,特区政府对居家确诊者没有任何追踪措施,疫情相对回落后才有卫生署工作人员为他们上门佩戴电子手环。 「这些确诊者如果在社区活动,会成为社区传播的最大风险。」


他续指,等待工作人员上门为确诊者佩戴手带,会有「时差」,这一空档的风险不容忽视。此外随着入境检疫措施放宽,本港疫情反弹,估计短期内会有更多确诊者,电子手带供应和跟进人手未必能及时跟上,用「红黄码」能同时解决两个问题,「用科技抗疫是最理想。」


首阶「黄码」只涵盖酒店检疫者


至于「红黄码」分别涵盖的人群,卢宠茂表示,为了给市民适应期,暂定第一阶段「黄码」只涵盖酒店检疫人士,「红码」则适用于确诊者;待市民基本接受后,再扩大「黄码」范围至家居密切接触者等。


他并透露,希望将循序渐进的抗疫理念应用于院舍,目前要求院舍员工每周做一次核酸检测,未来可能加到每周两次,甚至48小时一次,旨在令员工养成定时做核酸检测的习惯,避免将病毒从社区带入院舍。


卢宠茂预计,「红黄码」出台后同样会有人违反,希望届时政府能严格执法。 「之前调查手带信号,曾试过发现一个星期有超过100人离开屋企,一部分人是有合理原因,比如不舒服去求医等,另一些人就纯粹是违反法律。」


他指「红黄码」仅是技术手段,违反的罚则与违规除下手带相若,不会设置更严重罚则。


记者翻查资料,相关人等若在非指定情况下剪掉电子手环或删除「居安抗疫」程式,会被视为违反隔离令,属刑事罪行,最高可被罚款10,000元及监禁6个月。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