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852) 8202 8321 

以产业创新和创新产业打造新型金融商贸之都

发表时间:2022/05/05 责任编辑:

提示

复制以下链接分享到WhatsApp

http://rohk.centaline.com.cn

复制成功!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经贸、航运中心,传统高端服务产业根基深厚,基础优势仍然相当明显;但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产业形态和产业构成日新月异,香港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通过创新产业和产业创新,获得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能,无疑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李家超政纲提出「全面提升竞争实力、创造持续发展空间」,正是响应时代命题的富有远见的策略。政纲提出的主要策略,既注重产业创新,尤其注重金融产业创新;又强调发展创新产业,包括发展创科产业,发挥香港中外文化荟萃优势打造文化中心,善用香港法律服务的制度优势等,致力将香港打造成连接大湾区、内地与国际的新型金融商贸之都。

 

「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香港发展「八大中心」。李家超政纲提出,香港要发挥好「八大中心」角色,以创新驱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主动发掘大湾区的机遇,并配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做好国家与世界各国互联互通的桥梁。这意味着香港无论传统优势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紧扣「以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核心,作出短中长期结合的全面规划。

 

在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提升核心优势问题上,李家超给出一系列产业创新的方向,包括进一步发展债券、外汇和其他金融资产市场,加深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金融科技,结合实体经济的数码化发展,推动金融机构与初创企业合作,开发更多便利市民的金融科技方案;推进探索「央行数码货币」零售层面的应用场景,跨境机构使用的「多边央行数码货币桥」;以及推进绿色金融和ESG(环境、社会、管治)金融,发展香港成为重要区域碳交易中心,贡献国家和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这些策略重点和方向,把握两地融合发展机遇,紧贴金融数码化、绿色金融等世界发展潮流,以产业创新为引领,致力把香港金融业这个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国际创科中心,带动香港经济全面转型升级,是增强香港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是香港社会的主流共识,多年来有所行动但力度始终不足。李家超提出加快推展智慧城市,促进社会广泛应用数码科技,推动政府运作高度数码化,优化公共服务;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发展高增值的制造业,推动香港再工业化;把握大湾区的发展,推动香港和周边城市全条产业链的互补和结合。这些策略比较全面涵盖从生活场景到公共服务,从产学研衔接到产业化塑造,落实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政府不介入产业的传统管治思维,订立鼓励、推动、引领创科产业的有力政策措施。

 

香港与纽约、伦敦并称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除了是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中心;而香港却曾被指「文化沙漠」。其实,从大文化的角度看,香港传承深厚中华文化,又交融西方文化文明,中外文化荟萃是香港的特色,善加开发就能成为优势。李家超政纲提出「塑造文化之都、推动创意经济」,强调要加快发展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地位,让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的新引擎;打造西九龙文化区成大湾区文化枢纽。这就是基于香港特点优势的新产业,把这个大产业塑造好,将把香港发展为国家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中心,提升香港国际大都会的地位,也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把握法治优势,强化法律服务,亦是香港建立新支柱产业的重要方向。早前,前海宣布运用特区立法权,推动前海与香港全方位法律规则衔接,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充分显示前海、大湾区内地城市乃至国家高度重视、充分利用香港的法律服务优势。李家超政纲提出,善用「一国两制」优势及香港普通法法律资源,把握「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政策机遇,加强粤港澳法律及争议解决的联动协作;引进更多国际争议解决机构落户香港,建设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培训基地。法律服务新产业的培育,显示出李家超政纲既有贡献国家提升法治化、制度化的政治敏锐,也有用好用足香港优势的产业醒觉,令大家有明确的预期和目标,共同努力去细化、落实。

 

来源: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