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2/06/07 责任编辑:驻港办
复制以下链接分享到WhatsApp
http://rohk.centaline.com.cn
复制成功!
隨着越來越多港人選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跨境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加。在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工聯會就協助支援不少無法返港覆診而對處方藥物有需求的內地港人提供寄藥服務,在短短的10個月內為超過3萬人次服務。香港工聯會大灣區服務社(灣區社)今年4月25日至5月20日期間,進行「跨境醫療需求調查」,工聯會6月5日發布調查結果。
內地港人日趨增多 醫療支援服務需求殷切
工聯會副理事長曾志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人口流動日漸增加,政府統計處2019年底推算超過53萬名香港居民在廣東省逗留半年或以上,疫情期間,身在內地的港人無法如常回港覆診,特區政府為身在廣東省的醫管局慢性病患者推出特別支援計劃,資助患者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診症。截至2022年3月31日,港大深圳醫院已安排了42700個診症預約,為約35600人次提供診症服務。
就醫難且貴 超過七成受訪者支持跨境醫療服務計劃
工聯會康齡服務社成功向香港居民收回882份問卷,當中有超過5成受訪者是長期病患者,需要定時覆診,而超過6成受訪者正在輪候專科門診或手術。當中有4成人認為香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而超過3成人認為香港私家醫療機構收費貴,難以負擔。另外,超過7成受訪香港居民支持推行跨境醫療合作,贊成特區政府資助在醫管局登記的香港人,可到港大深圳醫院等內地三甲醫院看病。
內地醫療費用高 缺合適藥物
工聯會內地咨詢服務中心成功訪問1552位居於大灣區港人,當中超過6成受訪者為退休人士,有近9成人曾經在內地求醫,被問到內地求醫遇到的問題,37%的受訪者表示醫院的費用高,因病歷未互認下需要花費在重複檢查上,25%受訪者指內地沒有在香港常用或合適的藥物,有23%受訪者則認為醫療服務質素未如理想。
跨境醫療服務需求龐大 特別支援計劃應延伸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指出,兩項調查結果顯示,支持推行「特區政府對居粵之醫管局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的香港居民及內地港人分別高達74%及93%,而表示如果香港醫療福利可攜,會到內地三甲醫院看病的分別有69%及82%,由此可見跨境醫療服務需求龐大,特區政府應積極極考慮延伸計劃。
內地港人方先生已退休並長居廣州,他曾透過特別支援計劃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他認為,計劃能照顧到內地港人醫療需要,可以使用醫療券的安排能減輕他的經濟負擔,惟因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難以應付來回深圳覆診,若計劃能恒常化並延展至大灣區其他城市,對內地港人可說是大喜訊。
工聯會認為,若能將此項計劃恒常化並逐步延伸到其他內地城市,對香港居民跟內地港人來說能多一個選擇。當香港部分病人轉到內地醫院看病,便會直接減少了香港公營醫院的輪候人數,變相加快輪候時間,減輕醫療系統壓力。再加上內地醫療費用亦較香港為低,購買內地醫療服務,能夠為特區政府的醫療財政減少壓力。對此,工聯會提出5項跨境醫療合作政策建議:
1.建議將「特區政府對居粵之醫管局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恒常化,增加支援科目,並擴大資助範圍至包括專科手術,取得經驗後擴大至灣區內地九市三甲醫院;
2.優化及擴展「港澳藥械通」,為常見疾病的常用藥物清單加快作批量審批;
3.促進跨境醫療病歷互認,避免重覆檢查,為患者省不必要的時間跟金錢;
4.檢討醫療券適用範圍,擴大至灣區內地九市三甲醫院,並容許用作購買內地醫保;
5.鼓勵港資醫療機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設分院,拓展港營醫療服務,讓香港市民有更多選擇。
文章來源:文匯報 (5/6/2022)